作為生物體中功能性糖綴合物最常見的存在形式之一,糖肽在自然界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包括信號傳導,免疫識別,以及細胞粘附等👨🏽🎤。目前文獻中雖有不少基於合成糖肽的自組裝研究🕴,但其結構多局限於線狀聚合物,所獲得的組裝體形貌也多為0維的膠束和囊泡,這與自然界中糖綴合物復雜的結構及自組裝行為相去甚遠。
陳國頌-江明課題組在此前發展的基於逐步聚合製備具有特定結構多肽骨架的基礎上,在刷狀多肽骨架上修飾特定的生物活性寡糖和具有疏水性的寡聚苯丙氨酸側鏈🤛🏻,合成了一系列含有高密度糖和氨基酸側鏈的兩親性聚多肽分子刷, 發現它們在水溶液中可以自組裝形成均勻的納米線結構。通過透射電鏡對組裝過程進行跟蹤🕵🏽,他們發現納米線的形成經歷了多個步驟👩🔧:該聚合物首先自組裝形成膠束🦸🏻,隨後膠束融合形成納米微絲,微絲逐漸長出側鏈,並在微絲上形成規整的螺旋纏繞結構,最後融合成為致密的納米線👌。這一組裝過程具有分級自組裝的特征,類似現象在過去的研究中還沒有報道。進一步地🚧,他們構建了具有不同結構的兩親性聚多肽分子刷庫🔀✏️,觀察到一系列不同的組裝體形態👨🔬。發現借助於引入一個新的結構參數,即糖單元數與苯丙氨酸數之比,該聚合物庫中的組裝行為可用相圖清晰地描繪出來。這對於系統分析該組裝過程的驅動力具有重要作用。這一工作對未來糖蛋白類似物的化學合成以及其在溶液中組裝行為研究有重要意義🤏🏻。
該文章的第一作者為博士生劉一江🕌。文章以封面的形式發表在J. Am. Chem. Soc. 2016年第38期。詳見Yijiang Liu, Yufei Zhang, Zheyu Wang, Jue Wang, Kongchang Wei, Guosong Chen*, and Ming Jiang, Building Nanowires from Micelles: Hierarchical Self-Assembly of Alternating Amphiphilic Glycopolypeptide Brushes with Pendants of High-Mannose Glycodendron and Oligophenylalanine. J. Am. Chem. Soc., 2016, 138, 12387-12394.文章鏈接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6b05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