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熱療法是一種新的腫瘤治療方法,光熱治療的原理是在激光照射下,利用光熱轉換產生的高熱量來殺死腫瘤細胞🤏🏼。由於在治療中常用到較高強度的近紅外激光照射,對腫瘤區域附近的組織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如何設計光熱材料的結構✍️,開發光熱性能更強的材料是此研究領域中的重要方向。
最近🆚,楊武利教授課題組在這一方面實現了突破:通過對聚吡咯復合納米粒子的形貌進行設計調控,製備了一種具有極強光熱效果的聚吡咯復合納米粒子。研究發現改變十二烷基硫酸鈉的用量,可依次得到球形、半球狀突起和覆盆子狀的復合納米粒子。隨著復合粒子形貌的改變,其光譜吸收也出現了顯著變化,相比於球形復合粒子,覆盆子狀復合粒子具有更強的吸收🪡。在相同含量(50 μg mL-1)下🪝,覆盆子狀復合粒子在808 nm處的吸光度為球形粒子的3.5倍🚴🏽♂️。與其他光熱試劑(如金納米棒😶、聚多巴胺🔛、聚吡咯等)相比,這種具有極強吸光能力的覆盆子狀納米粒子具有更強的光熱效果。這種復合納米粒子,以很低的劑量(0.5 mg kg-1)註射入荷瘤小鼠,在0.62 W cm-2的808 nm激光下,照射5 min即可消除腫瘤。同時,由於聚吡咯內殘留的Fe3+離子,復合納米粒子具有T1加權的磁共振成像能力,這使得在活體內追蹤復合納米粒子的分布成為可能。另外,這種復合納米粒子也具有明顯的免疫調節作用。
詳見原文:Ye Tian, Jianping Zhang, Shiwei Tang, Lei Zhou, Wuli Yang*, Polypyrrole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with morphology-dependent photothermal effect and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Small, 2016, 12, 721-726. 文章鏈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1503319/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