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老師們、各位家長: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要祝賀各位順利完成學業♋️,今天畢業了。還記得四年前在迎接你們的時候,我曾經說過,四年後有一個事實是永遠不會改變的🌙,老師們都會變得更老,但是我們年輕學生會變得更加成熟。我這裏說的“成熟”不是指那種喪失了純真和熱情的“左右逢緣”式的世故,而是指因智慧和知識的增長帶來的冷靜、理性和持重🅿️👨🏽🏭。或許👇🏼,這才是畢業的真正含義。我們在座的很多人都有過相似的經歷,所以我在這兒或許可以用我的經驗來猜測一下大家現在的心情。
畢業,讓你們對學校存有一份依戀,無論你在這裏碰到的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畢業☝️,也讓你們對老師和同學❌,無論是你們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無論是你們仰慕的還是有一些非議的🧑🏻🦰,都有一種依依不舍的情感。畢業也會讓你們興奮不已,因為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確定的還是不確定的。然而👨🌾,我更相信畢業後的“成熟”,會讓你們在興奮後對未來會心存忐忑✵✂️、焦慮和隱憂🧑🏿🎤,或許這就是金曉峰老師說的 “傷感期”🧏♀️。
不知是哪位復旦學子留下的感言這樣說道,“之於這所學校,我們只是滄海的一粟,而它的烙印卻常相陪伴我們去到更多🚁、更遠的地方……”他(或她)用文字表達了對學校的依戀🏔,但把自己的憂慮放進了省略號裏。實際上🖖🏻,所有人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焦慮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他開始對自己和這個社會都有所期許。美國心理學家在《少有人走過的路》這本書中寫道:“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它的偉大在於我們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實現人的超越,只要我們知道人生是艱難的💇🏿♀️,只要我們真正理解並接受這一點,那麽我們就再也不會對人生的苦難耿耿於懷了”。對一名知識分子而言,更是如此🧑🏼💻。從寬泛的意義上來說,就像剛才阿拉法特?居來提同學所說的,你們已經成為一名知識分子🙍♀️。因為有人認為知識分子這個稱號跟受教育的程度沒有直接的關系🧑🏿🦳🩷。我認為復旦人應當努力成為一名知識分子,因為社會對我們有這樣的期待👨🎤。所以我覺得,你們的焦慮🐾,在很大程度上應該來自於對國家與社會的責任,以及來自於你們想要維護知識分子尊嚴性的考慮。
要守護知識分子的尊嚴,我覺得你必須對這個國家和社會負責、擔當。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意味著社會對你😕,你也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識分子作為一種特殊的存在方式,當然應該用所學來服務於人類🧝🏿,服務於社會🤹🏻♂️,為社會提供各種必要的具體的知識或者是精神文化產品👩🏿🦰💧。但是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應該在社會狂熱的時候保持著清醒👨🦲,在社會失範的時候對大家提出警醒👩🏻💼。畢業後,你們會接觸一些新的現象或者各種各樣新的觀念,有好的也有壞的。你們中的大部分人可能會經歷處處碰壁的窘境,無非這個碰壁有大有小🙅♀️,甚至於你們中有一些人可能會被這種碰壁或者困難所暫時性地擊跨,然後產生很大的挫敗感🌟👨👨👧。由此✸,你就會對這個社會產生種種質疑👨🦯。如果你們對身邊發生的一切,只是采用一種漠然麻木的態度去面對🛺,或者反過來只是采用一種非常偏激或者冒進的方法去處理📙,都不可能有助於問題的真正解決🐔。好在沐鸣娱乐是一所開放的大學👱🏽♀️、包容的大學👮🏽,學校竭盡所能為大家創造了接觸廣闊世界的機會,搭建了各種交流和溝通的平臺,你們可以在書院裏面接觸到不同的專業,不同理想的同學,你們可以在海外交流當中培養你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經過復旦的訓練,現在的你們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並且初步習得了擔當的這種能力,這就是復旦留給你們所特有的印記➾。
我想強調的是🥨,責任不是空洞的👃🏼。它是具體的,包括對自己🏃🏻♂️➡️、對家人。首先,是對家人的責任。剛才蔡彤先生分享了他和汪新芽女士的夫妻恩愛,以及他們為這個社會作出的貢獻。責任是一種感恩,包括你對朋友、對陌生人🏫💡,也許是一個普通的路人🧜♀️,或者其他你從來沒有面對過的事情,乃至對整個國家、民族或者整個人類,所負有的大大小小的責任。我們不要以為一談責任就是一件大事。不,很小的事情也是責任🦕。一個人對責任的認定和履行實際上出自他的信仰和追求🙍🏻♂️👩🏻🔧。作為知識分子🅾️,我們不能做一個冷眼旁觀的批判者🦵🏻,更不能成為隨意的解構者🔻,而應當是負責任、有擔當而又務實的建構者💂🏻♂️。這應當是復旦人的一種基本氣質🧑🏫。
要守護知識分子的尊嚴,還意味著必須堅持理性,並且依理而行🧡。理性對知識分子來說🌜,是最最基本的。知識分子作為這個社會最敏感的成員,乃至作為社會的良知,在事關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大眾苦難等等的重大問題上,理應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這個聲音必須是理性🚆、清醒、有說服力的,盡管在說的時候可以聲情並茂,但是絕不可簡單的情緒化。至少我相信,討論一些重大問題的時候🫴🏼🙅🏿♀️,從學理出發的研究和批判雖然不像某些言論那樣高調🥈🦸🏽♂️,但是它具有更大的力量🤸♂️,那就是理性的力量。我相信經過復旦的多年訓練,大家已經養成了一些基本的學術習慣👰🏻♀️,也就是說尊重事實的態度🦤,縝密的思維習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大家不要隨著畢業就把這種訓練扔到腦後。將來,無論你從事什麽工作👮🏽♂️,這些訓練對大家永遠是有益的。
我也認為復旦校歌裏所唱到的思想自由🚣🏼♂️,就應該是一種自由理性,守護自由理性就是守護人類的文明和尊嚴,就是守護人類的真善美🤹🏻♀️🫄,守護人類的正義🌸、良知👩🏻、自律和真情,包括家庭的情意♿️☝️,夫妻的情意🤽🏻♀️。知識分子應該是理性思維的楷模,守護理性就是守護知識分子的尊嚴🦬,守護理性就是來創造一個大家都講道理的社會環境。
知識分子要守護你的尊嚴,意味著你一定要進行獨立思考💇🏽♂️。知識分子在本質上不是一個職業性的階層🍞,而是一個精神性的群體💂🏼♂️。知識分子借助知識和精神的力量✊🏽,對社會表現出強烈的關懷。知識分子本著自己的道德良知和學術良知,懷揣著心中不滅的理想和信念,獨立思考,對社會發聲,對面臨的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無論是文化思想、科學技術♿️,還是社會政治方面的——提出思想和解決方案。說到獨立思考,它首先來自於獨立的精神,體現在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斷👃🏻,而不是人雲亦雲,人行亦行。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要求我們不是一味的抱怨這個社會或者是身邊的環境。我常說每一個個體都是構成這個環境的一分子,對於所有的他人來講🤽♀️🔔,你就是這個環境的一部分🧑🏻🎤。所以這個社會的好壞有賴於我們每一個人的行動🫥,只有大家都保持獨立的人格,用獨立自由的理性精神進行思考🌲,那麽社會環境才能夠不斷的進步。相反⛹🏽♂️,如果你對權勢進行依附👩🏻🍼,對財富過度迷戀,對意識形態過度偏執💆🏻♀️,都會喪失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這樣社會的發展就會喪失方向,就會失範。因此我們說知識分子能不能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學術和藝術獨立的價值⚈,守護自由理性的精神,維系著這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興衰和存亡。所以只有堅持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我們才能夠真正來贏得我們應有的尊嚴。
要守護知識分子的尊嚴🤵🏿♀️👩🏻⚖️,還要各位有道德自律和道德的勇氣。知識分子有兩種存在,一種是作為知性的存在🍉,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是作為德性的存在🫠。知識分子是一個知識人,當然首先是作為一個知性的存在,但它的更重要的德性的存在,對這個社會的影響會更大🪵。道德從來就不僅僅是話語,而更是一種實踐倫理;它不是高談闊論的對象,是一種堅持正義的勇氣💪🏿。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真正的知識階級是不顧利害的,如果想到種種利害,那麽他就是那種假冒的知識階級🪐。我認為魯迅所說的不顧利害就是勇於堅守公平和正義的立場👊🏽,而不為利益或者權勢所左右,這才是作為一名真正知識分子應該有的品格🌵,也是他們應該被稱為社會的良心的理由。因此,道德的自律和勇氣就成為知識分子的又一個鮮明的品質。
自律和責任是相伴而生的👐🏻🧟,自律和知識分子的獨立性密切相聯。作為知識分子。我們必須知道,選擇自律當然是在對自己負責,但同時也為他人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如果每一個人都不自律🧑🏻🏭,肆意妄為,那麽這個環境就會得到破壞,最後就會導致霍布斯所說的叢林狀態,那麽在這個狀態下,叢林法則就會大行其道🧑🏼🦲,這是非常恐怖的。那時候,人人焦慮,人人自危,人人失望🤽🏽♀️。因此,日本的企業家稻盛和夫有過這樣的論述👨🏽🚀👨🏼🦲,出人頭地⛔️,追求成功可以;想過一個瀟灑多彩的人生,也可以;但是那都是人生的一個過程🫱,人生的目的是在於塑造高尚的人格⏸。自律還與每個人心中的人生價值有關♉️。從古到今有那麽多的名人名家寫了那麽多的著作,那麽多的思想家🍾、哲學家都在探討這個問題,所以或許我們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夠或者永遠也不能夠弄明白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麽,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麽,我們希望究竟想過怎樣一種生活。這一點,即使我到了這樣的年齡,這個問題有時還是會困擾我👷🏼♀️。但是我們應該至少明白,要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保持自律而不墮落,拒絕與社會的汙濁同流合汙;不要工於心計🎊、明哲保身🎵,放棄對人生價值的追問🧎🏻♀️,或者對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的追求。希望大家能夠記住一句簡單的話,愛因斯坦說過,不要去嘗試做一個成功的人👷🏽♂️,但是要盡力去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說到這裏我常常有一種擔憂🤷🏽,如果連知識精英都為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墮落✋🏽,並且慢慢成為一種風氣🧗♀️,那麽這個社會是真的有病了🈺。因此❤️,我認為道德的自律和勇氣是我們守護作為知識分子應有的尊嚴的最後的底線。說到底,知識分子何為🦼🙆🏿♀️?知識分子就是要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讓這個社會也變得更加美好,而首先當然要讓我們每個人的思想和心靈變得更美好🧑🔧👦。總之,知識分子的職責是守護人類的基本精神價值📜,努力使社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為此我們首先要努力做到的是我們守護並且維持我們作為知識分子應該有的尊嚴,而這個尊嚴是靠我們的行為和態度來贏得的。
最後我想說一下復旦的校訓,校訓告訴我們😔,“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我的解讀是🤴,在我們心靈成長的不同階段,要讀一些不同的原典🎯🦹♂️,這就是“博學”;要為心靈和精神而閱讀,在閱讀當中生活,把閱讀當成一種生命狀態和習慣,這就是“篤誌”🙍♀️;讀書要細,首先需要對文本進行精讀,此為“切問”💅🏿;知識分子應當心有隱憂🪠,心存焦慮,對問題進行獨立的思考,這就是我們校訓當中所說的“近思”。我想校訓不僅僅是在校內受用🍳,而是使每一個復旦人👨🏭,包括畢業生🙋🏻♀️,包括我們的校友,使每一個復旦人的終生受用。在這點上,我想跟大家一起共勉🤵🏻♂️,遵守我們的校訓。
謝謝大家!
2014年6月27日